当前位置:主页>忧伤一角>

  在一个没有爱的盲目的地方,你做事情必须正确。
家是一个宽容错误的地方,家的定义是舒适,而不是互相追究行为是否符合准则。
在我长大的过程中,十几岁的时候,有一个于“准则”“对”与“错”的思考阶段,那时候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跟爸爸争辩,还要看谁赢谁输。现在想起来很可笑,也很后悔。
在美国的这几年中,也许因为每个人在家庭外承受的压力的缘故,我看到这儿的一些年轻夫妇(包括很多留学生夫妇)格外爱吵架,甚至很严重地斗殴。而且因为双方文化学识都不浅,男女都极有道理,我面临了几次劝架之后,发现在家庭中讲“道理”是很可怕的。
爱情会渐而淡漠,在一对成功的夫妇中,亲情会取而代之地增长。亲情也意味着盲目和宽容。
但亲情所波及的范围理应是狭隘的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,众多欲望的矛盾便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冲突。为了缓和协调这种冲突,人便用理性发明了许多关于公 平、正确的定理。于是在同僚之间、上司下属之间、大部分时候的朋友之间(陌生人之间就更是了)是靠“恰当”、“正确”来维系的。
但一个时刻正确的人生是会让人提前累死的。于是“家”是一个供人松懈的地方。而家的松懈不免有许多逻辑的错误可发掘出来。
美国女人是不和婆婆一起住的。有次我和一个美国女孩谈起为什么婆婆不易与媳妇相处,她先简单地断言说:“因为老的女人总是嫉妒年轻的女人。”继而想一下又说:“弗洛伊德的恋母、恋子情结,会导致婆媳之间因争夺爱而发生战争。”
而我觉得更主要的,是两者之间缺乏爱的联结,于是双方都不失时机、极其敏锐地发现对方那些“不正确”、“不公平”的部分。而“粗心的丈夫”往往视而不见。婆婆对她自己的女儿,又是可以忽略不计的。
有一堂课上,教授让我们讨论,人的一生,在变老的过程中会遭遇的问题。
西方人喜欢个人空间,老人孤独。在人类心理需要方面,是存在共通的人性,还是东西方文化传统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?
美国男生说,他羡慕东方人一家人住在一起,所具有的家庭温暖和互相给予支持的习惯。
日本女孩马上举手反驳:“日本的统计数字表明,三代住在一起互相照顾的家庭里,自杀率是最高的。”
课堂的讨论变得热烈起来……孤独是一种代价,拥挤之温暖所付出的心理代价也许要更昂贵一些。那么没有爱和宽容的两个人、三个人,不要住在一个屋檐下。
看影片《阿甘正传》时,我流泪了。那是种很奇妙的感动。很多专家骂它“Stupid”(愚蠢)——尤其在它获多项奥斯卡大奖之后。
我不清楚为什么大多数普通的美国人喜欢它。在我,它是一部使人感到温暖安全的娱乐片。也许因为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了,充满了勾心斗角的紧张,反而从一个 低智商者身上,看到可能有的生存的简单。他的爱是不计回报的。而事实上,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回报的付出。当他思念的女人创伤累累回到他身边,一头倒在他温 暖的房间里,他注视着沉睡的她:“她睡着,睡着,仿佛她已经好几年从未睡过觉了……”
这是一种“家”的感觉。
而这种“家”的角落已经愈来愈不易存在了——在这个节奏愈来愈快的社会里。
美国的特点是靠一些白手起家的人创建起来的。于是他们仍以同样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亲人。
美国父母对子女往往算得一清二楚。百万富翁让25岁的女儿回家住4个月是要收房租的。不算清楚又怎样呢?溺爱的结果是孩子跟不上社会的步伐。这个百万富 翁说,他女儿的男朋友是好莱坞制片商的儿子,口袋里装着一张信用卡随便拉拉,账单寄到父母处——“在这个地域中,这是不正常的。”结果呢,这个男孩没有能 力保持一份工作。“一旦他失去父母庇护,是很容易被这个社会淘汰的。”百万富翁的道理也许是对的。
于是,每个人都不得不被磨练得如刺猬一般。在外争斗之余,回到家里心里往往不易平衡,于是需要向亲人算得失,算“公平”、“合理”之类。
于是只能自己住。
家所能容纳的人数愈来愈少——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个人。当你需要做一点不“正确”的事情时,不必让任何人受累。
这便是理性高度发达、利益极度分明之后“家”的形式吗?
但愿文明的走向不必是这样的。

温馨提示:校园好文网-青年人自已的网站(http://www.mhaowen.com/

栏目推荐

栏目经典